公共化教育下的經費、監督與管理:兼回應〈教育公共化的基本概念與批判〉一文
首先,教育公共化的服務對象,是在公民社會中的所有公立學校,提供足夠的校數,並力圖使他們擺脫威權、官僚的教育決策,促進師生家長的多元、平等而理性地討論關於公共利益的議題。
其次,由於這公共論辯是基於公共利益,所以它是要集眾人的智慧與認同,來完善化公共利益。即公共利益的合理分享。
其三,公共資源是有限的,有時必須要為某些特殊障礙或不利的個人、群體負擔更多的成本(這要前述的公共論辯後來確認的),即公共承擔。
以上三點都是公共化的基本原則,但它還未觸及到關鍵性的運作問題,即如何處理公共資源分配、管理公共事業。這就是第四點,公共監督、公共的自主管理。
教育公共化的對立面:商品化
教育的私有化與商品化,兩者有別:對於屬於私人產權的私立學校,其他人更沒有置喙的空間,當然,政府亦不應給予任何補貼。
而我們今天所關心的,是公立學校的商品化,以及如何藉由提高公立學校的比例、藉公共監督來運作,達到公共化的目標。
正常的學校教育需要非常高昂的成本、珍貴資源(如教學人才、學習環境)與長期的積累。這根本不是短期的盈餘或所謂使用者付費能承擔的。教育機構「投資」的 成果也不同於一般市場商品可以簡單、立即的呈現出來。高等教育的成本與效益,在市場機制上是無法客觀量化的。這種種的特質,顯示了商品化的運作是無法造就 出一個合理的教育。
商品化下的公立學校教育,從來不稱教育是公共的或是屬於社會全體的(當然,因為商品化的教育的確不是那樣)。但這造成的結果就是教育常常被一群很少數的 人,比如說藉由公校行政法人化,讓行政官僚們掌控一切權力,而校園的主體學生及教師,卻對自己的教育環境沒有監督的權利,更別提要對它產生影響。這告訴我 們的其實是在商品化狀況下,教育不是學生與教師的東西。這樣的教育,既不公平、又不正義、也不民主。
社會承擔
因為學校乃是整體社會一環,它的教育成果將由社會所分享,所以學校運作的主要經費應由整體社會來承擔。即教育屬於社會全體,所以社會全體才能夠影響教育。
把「公立學校的教育經費,究竟由誰承擔」給定位清楚是非常重要的,國家、政府的存在原先就是為了滿足人民需求,如果教育就是人民的重要需求,政府分配資源 來建設教育就是理所當然。對公共化的教育來說,教育的成果就是屬於社會的,也就是整個社會的。教育公共化由全社會共同創造、共同擁有、共同維持、共同監 督。
但在資本主義下,原屬社會全體的教育成果,卻被少數的資本家以很低的價格佔有,是故,除了受教育的人民要繳低廉的學費外,佔有教育成果的企業更有責任擔負起支持教育的經費。在此基礎上,提供充足、大量的公立學校的服務量。
以國教為例,以相對較多的資源,維持偏遠、一人小校的營運。一如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所說:「以不公平的手段,達到實質上的公平」,即確立教育資源、經費應由政府承擔。
以大學為例,由現行公私校比例3:7,最少扭轉至7:3。後段、辦學不利的大學,應在追究董事會責任、財產清算後,轉為公共化的公立學校。
公共監督與自主管理
公共監督的精神,是學校本身應是屬於與學校運作有直接關係的所有成員們(如學生、教師、職員等),所共同積極參與、決策與自主管理的公共機構。
在公共化的基礎之下,教育的擁有者是整個社會,社會各界如學生、教師、家長、社會人士當然也應當擁有教育的參與權利,這包括使用、維持以及監督管理。有了 公共化的機制,教育的權利才被合理的定位。每一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每一個人都有監督教育、影響教育的權利,當教育走向私人利益,社會監督可以發揮作 用,當教育偏離公平分配,人們有能力改變它。如此一來,才是平等精神下的教育。
從這樣看來,不論是在教育成果上、民主參與上,公共化的教育能做的遠遠高於商品化教育。其中甚至也不乏政府現在馬上就可以推動的事,如:「建立民主監督機 制,讓教師、學生、家長代表參與各式評鑑」、「評鑑未通過的學校轉為公立,由教育部重新整頓經營」、「凍結任何學費調漲、在公共的參與下全面重新檢討學費 政策」、「停止限縮教育經費,並且不得要求任何公私立學校自負盈虧」……,公共化的核心精神是「社會擁有」,而其民主方式是「社會監督」,往這樣的方向前 進,教育才可能真正屬於人民。
公有化與公共化的異同
此外,公立教育的公共化,擴大為整體社會來參與管理,這才是真正社會共享、共管的公共化精神。
從這角度來了解公共化,那它與公有化的相同與相異處就很清楚了。相同處是,徹底的公共化當然要以公有化為前提,因為如果這事業不是公共所有,就不可能以公共利益為依歸而讓群眾來參與主導。在這意義下,公共化當然就是公有制。但反之則不必然如此。
教育是為了服務就業嗎?
許多人將教育當作商品,以一種市場競爭的企業精神經營教育的論述會宣稱,自由放任的市場競爭下的教育,才能最有效率的創造企業所需的人才,提高人民的生產力。
客觀上,教育商品化與週期性的失業危機,雖然都是資本主義所造成的問題,但兩者卻無直接關連性。而教育公共化的目的,是為了直接解決公校教育的商品化問題。至於就業問題的出路,則需靠發展公益企業。(日後再於另文討論)
我們必須坦白的說:公共化是為了解決教育商品化的問題,並無法直接解決就業的問題。但對為就業而服務的商品化教育,只是將教育變成附庸。
倘若我們不希望讓教育變成就業的附庸,我們就必須要去思考:迎合企業的需求來興辦教育真的能夠符合人民的需求嗎?一直以來被視為台灣產業重鎮──總是一片 榮景的科學園區,他們的勞工所受的教育正是因企業當時的發展需求來設計的一連串生產技術培養,這樣的教育產生的工作機會也被限縮在特定企業需求上,當企業 需求不如既往,便產生普遍縮減員工工時的無薪假,直接傷害受雇勞工的權益。
小結:社會承擔、自主管理與公共監督
換言之,台灣各級教育公共化,就是學校民主自治與學校經費社會承擔。若要讓教育更為完整,除了前面提過的人才願景與民主機制外,更該結合其他部門的變革,例如資源分配的部份。教育是社會共同享有的,同時也是社會共同承擔的。
現在商品化下的教育雖然將教育的擁有權限縮到少數人身上,但卻由未能實質擁有教育的學生與家長來擔負大部分的經費,這是相當不符合公平正義的。
同時,公共化的政策須與公平的稅制改革作結合,提高使用教育成果的企業應有的負擔,為社會創造更多的人才。即便是在全球普遍金融衰退的狀況,教育公共化創 造的人才也更能適時調整方向,引領產業新榮景,不論是對於雇主、人民乃至整個社會,公共化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大家都贏的局面。
「社會承擔、自主管理與公共監督」,必須由制度性的革新來完成,公共化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方向。教育公共化連線以此為宗旨,致力於推動教育的公共化,這一 切有賴對教育懷有改革熱忱的每一個人牽成。我們除了回應大家對教育的想像與期盼之外,也在此邀請關心教育的你,和我們一起推廣教育公共化的理念,創造更好 的教育環境。
星期六, 5月 16, 2009 | 0 Comments
高教公共化!公開聲明
凍結學費調漲,學費佔大學經費比例應下降!
光靠學費,辦不起好大學!
我們要「高教公共化」!公開聲明
近來,各大專院校學費調漲爭議又起,在各校學生紛紛反彈的壓力下,雖然教育部日前做出暫緩私校學費調漲自由化腳步的決定,但仍有許多公私立學校,執意調漲學費。然而,我們認為,縱使調漲學費,這對廣大公、私立大學學生來說,根本不能解決高等教育之癥結問題。
我們反對缺乏公立學校與公共投資的「高教私有化」潮流
十年教改以來,政府藉大量准許設立及升格「私校」之權宜之計,企圖混淆大眾視聽,巧妙地移轉當年民間教改廣設「公立」高中大學的目標,宣稱已大學林立,幾乎供過於求。因此,造就了台灣現今大專院校公、私立學生容量3:7的離譜比例,並且以大學容量已滿為由,逃避投入經費設置公立大學之責任。82學年度時,私校學生約僅為公立學校學生人數之1.37倍,至90學年度時,私校學生人數已增為公立學校學生人數的2.46倍。而在這近十年中,公立學校學生人數僅不過增長了61%,相較於私校學生人數則增長了192%(見表一)。
除了公立大學院校所佔比例持續下降以外,無論是公立或私立大學,近十年來政府對其教育經費補助皆不斷減少,公立大學於過去由國家支付八成以上之經費,僅一成多之經費係來自學雜費;然而,到了今年度,政府對公立大學之補助已漸降到五成左右,在經費空缺下,「大學自主」的意思,何時竟從「學術自主、不受干擾」的定義,轉變為了要「自籌財源,四處搶錢」的學店作風!?高等教育的獨立自主性、社會公共性,正岌岌可危!
光靠學費怎麼可能辦得出好大學?
以今年調漲3-5%的政治大學為例,該校之學雜費佔年度預算比例已從1997年之13%竟已成長至今年28%,私立大學的學費佔總經費比率更普遍高達八成左右。拿學費為主要辦學收入來源,已日益甚囂塵上,甚至用「使用者付費」的口號,成為合理化的依據。然而,高等教育學費,真能簡單套用「使用者付費」邏輯思考嗎?環諸世界先進各國,以美國為例,根據最新版出版的「教育統計摘要」(2002年)指出,美國公立大學平均學雜費收入僅佔歲入的18.5%,私校如Harvard、Stanford等校學雜費佔總經費的比例也不過16%!其他諸如歐陸大學,更是長期堅持免學費政策,以維護公共高等教育的知識孕育。我們不禁反問,為什麼台灣的高等教育,公私立平均下來,辦學的經費有50%以上來自於學費?政府的責任去哪裡了?當調漲學費,變成是為了彌補政府對大學減少的補助,依高等教育研究教學的昂貴性,光靠學費,怎麼可能辦得出好大學?
學費自由化又豈是萬靈丹?
甚至,近來教育部更推出「彈性調漲學雜費方案」、「學費自由化政策」。但以台灣當前公共教育投資的不足,逐年學費佔教育經費比例日漸增加,彈性調漲學雜費,很有可能將使整體教育更加私有化,卸除國家的責任,並使貧窮者被排斥於高教門外,越來越多的學生申請助學貸款,畢業即背負數十萬債務。實際上,逐年調漲的學雜費,也遠不及近年來國家所減少之公共投資,與其聲稱調漲學費能解決經費不足,不如回過頭來,檢討為何我們不能有一個公共化的高等教育!?
再者,如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之「國立大學公法人化政策」,美其名為讓國立大學更自由,能獨立自主,實際上其亟欲達到之後果,是讓大學更需自籌財源,更加要以販賣知識為商品的角度,進行營收。這樣的公法人化,已在五年五百億的胡蘿蔔利誘下,讓成功大學「含淚」通過,但是,這真是能讓教育卓越發展的萬靈丹嗎?還是只是另一個掩蓋主政者責任的伎倆!?
我們要一個普遍而公共化的高等教育!
此等現象,皆說明「高教公共化」、「擴充、均衡公共教育投資」,才是現階段解決高教問題之關鍵。有以五年五百億之特別預算為例,若是能優先使用於解決此一問題,均衡高教水準,而非只是再一次造就極少數學校,才有可能從根本解決台灣高教環境的結構性困境。試想,若是連營養都已極度不均了,還奢談什麼長高呢?
財政困難往往是政府的藉口,但是,我們要知道,政府如欲進行高等教育擴張,廣設大學,甚至進行整體的教育結構改革,本來就有投入充足經費之義務。在設立大學的任務上,提供充足普遍的公立高等教育,幾乎是世界先進各國皆為遵循之圭臬,有了公共化的高等教育作為前提,始可拉拔出數間一流的研究型公立大學(歐陸模式),或由私人興學,成立少數菁英的私立一流大學(美國模式)。
對此,來自各大專院校的學生團體,包括政大種子社、政大研究生學會、台大實踐筆記社、輔大黑水溝、東吳大研社…等,在面對當前高等教育私有化岌岌可危的浪潮,提出了三大反對,五大要求,簡稱「三反五要」:
三反 | 五要 |
【反對學費自由化】 不僅是暫緩實施,更應立即停止研議學費自由化政策。 | 【要凍結學雜費調漲】 94學年度學雜費不調漲,並自該年度起凍結學費調漲,全面重新檢討學費政策。 |
【反對教育私有化】 反對縮減教育經費、反對政府放任公私立學校自負盈虧將本求利! | 【要經費保障】 反對縮減教育經費,政府應負擔公共化高等教育經費。 |
【要學雜費佔學校經費收入設限】 公私立大學學雜費佔學校經費收入應立即降低設限。 | |
【要私校公共化】 增加私校的國家經費補助、擴大公立院校比例,充分提供大部分受雇者納稅人子女優質價廉的高教資源。 | |
【反對公校公法人化】 停止推動公法人化,不得以五年五百億威脅利誘公校推動法人化。 | 【要高教民主的改革】 各大學評鑑、進退場機制等,應主要由基層教師、學生與勞動者家長代表參與。 |
我們要求,教育部應於一個星期內,對我們的具體訴求提出回應。下個禮拜二,七月五日,我們將前往教育部,正式成立「教育公共化連線」,作為長期推動台灣教育公共化之改革聯盟,並要求與教育部進行「高教公共化,辯論大行動」,討回我們應有的公理,將是非置於陽光底下。
表一:82至90學年度大學生人數及入學錄取率(括弧內為私校學生人數)
學年度 | 大學生人數 | 入學錄取率(%) | 學年度 | 大學生人數 | 入學錄取率(%) |
82 | 285,982(165,081) | -- | 87 | 409,705(255,814) | 60.45 |
83 | 302,093(175,180) | 44.35 | 88 | 470,030(305,879) | 59.83 |
84 | 314,499(183,223) | 44.31 | 89 | 564,059(385,550) | 57.70 |
85 | 337,837(199,947) | 49.24 | 90 | 677,171(481,561) | 61.35 |
86 | 373,702(227,421) | 60.18 |
|
|
|
(資料來源:依教育部統計處資料計算)
星期五, 5月 08, 2009 | 2 Comments
什麼是公共化?
姚欣進
近年來,隨著台灣公民社會意識的興起、各方社會議題的討論,公共化,這辭彙成為關心台灣公共議題者非常熟悉的字眼。例如,我們常見到「媒體公共化」、「教育公共化」等訴求。但若進一步思考,什麼是公共化?公共化與公有化有何不同?這就很模糊了。
星期五, 5月 08, 2009 | 0 Comments
教育公共化的基本原則與成功實例
姚欣進
針對近年來台灣高等教育商品化的惡質現象與教育部的反動政策,許多進步社運團體,如「教育公共化聯線」、「勞動者家長聯盟」等,已不斷提出深入的批評與檢討。我們在批判教育商品化之餘,必須相應地深入討論另一個大方向, 即教育公共化。對於教育公共化的基本原則、內涵與實例,還需關心台灣教育的各位朋友們多多提供寶貴的意見,本文只是一個粗淺的拋磚引玉。
一、什麼是公共化?教育公共化的兩大原則
要談教育公共化,首先必須釐清公共化與國有化、公有化是不同的事。公共化指的是民主參與、自主管理的過程與公共分享的結果,而國有化僅著重社會資源所有權是屬於國家掌控的公有制。
星期五, 5月 08, 2009 | 0 Comments